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萍乡包装纸板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萍乡包装纸板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,一般都拿什么礼物?有特别的记忆吗?

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,一般都拿什么礼物?有特别的记忆吗?

我出生在河南中部农民家庭,是60后,70年代才记事。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、物质乏匮。在我们当地过完小年后至除夕这段时间,嫁出去的姑娘,有给自己爹娘送礼的习俗。所谓送礼,也就是去集市割1斤多猪肉,送到娘家,以示孝敬。这时,娘家会回赠一些鞭炮,让闺女家除夕、春节燃放。这一风俗,沿袭之今,仍在传承。所变化的是所送肉重量上的变化、(现在送,少则十几斤,多则几十斤)以及肉类的多样化,(有的送羊肉、牛肉)。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社会发展、经济收入的增加,有的已婚妇女,图省事或外出务工,不便回乡,时逢过年,会给爹娘,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“孝敬”费。近几年,每年春节,我爱人都会给岳母500元。免去了一些烦琐礼节,也好让老人灵活节日生活安排。

那时候,过年,出于市面上食品单一,亲朋好友之间串门,无非就是拿些饼干、点心(当地称果子)、糖果之类的礼物。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,有一次,年初二,母亲带着姐姐、哥哥和我去姥姥家串门。姥姥看到我们很开心,给母亲一番寒喧后。姥姥用她粗糙、硬实的手,拉着我的小手,走到里屋打开箱子,小心翼翼拿出,用细绳子扎着、表面盖有红纸贴的一个纸盒子。知觉告诉我,这里面装的是非常好吃的果子。还没等姥姥递到我手中,我就迫不及待从她手中“抢了过来”。“你这个小馋猫、紧嘴子,给姐姐、哥哥分一点,”现在回味,姥姥那励声历气中,分明又带有万般疼爱。姐姐长我6岁、哥哥长我3岁,看着我手中拿着好吃的,一失过去对我的疼爱、迁就,把手抻到我面前,严然成了下里巴人,等待主人施舍、恩赐。当时,吃着咬一口,糖稀就会流出来的香甜果子,心里美滋滋的,吃罢还会吮吮手指残留的糖稀,生怕浪费掉。

萍乡包装纸板桶,萍乡包装纸板桶厂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改革开放后,中国城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去姥姥家,吃果子趣事,已成为人生记忆,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!

那时候走亲戚拿一样东西,比方说一斤黄沙糖(白糖是后来的事,至少我小的时候没看到),一斤糕点,一瓶灌头,能带一斤当地农场煮的酒(1.02元),算是最好的礼物,用废纸卷个塞子用作瓶盖。亲戚拿来的东西一般不能吃,留着以后走亲戚。

1968年我大哥串联到广东去了,嫂子生了侄女,要我代我大哥去嫂子娘家报喜,父亲借了20根发绿霉的油条,两斤面条,一斤黑糖,装在篓里上面盖一条毛币,请姑表姐带路,按规矩这些东西拿到娘家是不能收的,反而要加一些东西带回来,因为放了一个月以上的油条是硬的,嫂子娘家人不小心折断了一根,回来走到半路上表姐想把那根断了的油条吃掉,我也很想吃,就吃了,表姐回去了,父亲去还油条人家说少了一根,父亲很没面子,恼怒地回来把我的嘴打流血了。

萍乡包装纸板桶,萍乡包装纸板桶厂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过年的时候走亲戚不愁东西拿,大家都是你拿来我拿去,最怕平时来客人,虽然只用蒸一碗鸡蛋可以待客,母亲提个篓子到菜园弄菜,父亲去借两个鸡蛋,平时来客有时空手。

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,生活贫困。每到春节农村供销社按人头每人一斤果子棍发放到社员手中过新年,走亲戚。那是***前的一个春节,我叔兄第几个每人两包糕点(果子棍),于大年初三顶着凛冽的朔风,踏着皑皑白雪,步行十五里路,去给姑娘姑父磕头拜年。姑娘见到娘家侄,亲情难却,又是抱柴禾烤火,又是杀鸡做饭,还叫表哥托人打酒。我清楚记的姑娘做了六盘凉菜,两大碗热菜(按当时条件算是丰盛),一馍框子馒头(上边白馒头,下边黄团子)。我们兄第在两位老表及表侄陪同下,同姑娘姑父共同用餐,其乐融融。馍干菜淨后还没觉得十分肚饱。饭后果子棍姑娘留了一包,回一包。临走时也许是姑娘看我最小,硬塞给我五角压岁,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!五角线对当时的我来说可起大作用,因为寒***开学我要买铅笔.橡皮.纸张....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萍乡包装纸板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萍乡包装纸板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萍乡包装纸板桶,萍乡包装纸板桶厂家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